威尔逊口中的亲法气氛是指,帝俄时代俄国上流社会以说法语为荣。贵族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经常会使用法语
,法国作为当时西方文化的代表,成为俄罗斯上流社会争相效仿的对象,包括语言
、文学
、艺术等等。说法语自然成为一种时尚,英语的地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公约时才慢慢开始确立的。在此之前
,各国的外交会谈使用的也都是法语。在凡尔赛公约谈判时才第一次有了法语和英语的同声传译。由于美国的崛起英语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无可取代的地位
。
“不,是君士坦丁堡
。”谢洛夫不慌不忙的纠正,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名字
,谁承认那是土耳其的地方了
?以后的名字嘛,叫苏维埃格勒也比伊斯坦布尔好听。如果这座城市能换取勃列日涅夫放过自己一马
,那叫勃列日涅夫格勒也可以 。“这次需要我们克格勃和你们斯塔西的通力合作,说不定五十年后我们要打着解放欧洲的名义进军 ,到时候没准大军所过之处人民会夹道欢迎
。不要以为我是在说笑话 ,未来的局势取决于我们现在做了什么,到时候那些国家的和平教人口占据了十分之一 ,或者更多一点
,谁还能保证这些现在开心的资本家还能笑得出来呢?”在这种关键时刻,谢洛夫是不吝啬于给自己的同伴一点心灵鸡汤的
,跟着苏联走什么都会有。
有未来记忆的好处在于
,谢洛夫知道什么变化是对苏联有利的
,而什么是不利的
。这种西欧国家建设多元化社会的努力
,对苏联就是有利的。今天联邦德国和那些西欧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的节省而开心,以后有他们哭的时候 。事实上联邦德国确实正在因为引进土耳其劳工的问题和民主德国沟通,不单单是和民主德国沟通,而是和沿线的所有华约成员国沟通。希望苏联这边开放铁路线路让土耳其劳动力进来,这就相当于困了有人送枕头。
谢洛夫让顾问部和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匈牙利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加上民主德国的内务部打招呼
,对这次联邦德国的请求一路绿灯,开放土耳其进入联邦德国的线路。设立出来几个停靠的站点,但绝不能把土耳其人放到自己的国土上
,各国所属内务部队要严格监视防止这些人赖着不走。这把火是要烧到对方的地盘,不能因为善意就把自己的立场给忘了。实际上东欧的缺人程度一点都不比西欧差,但要想让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资本家的节约人力成本上考虑事情,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些国家又不会被追求利润的资本家绑架,管你什么劳动力成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