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肾病综合征,中医用古药方滋阴利水康复,中药如何降尿蛋白?
肾病综合征(N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原发性NS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多种病理类型构成,如微小病变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感染、药物、毒素及过敏、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糖尿病等。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3和儿童的10%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
大量蛋白尿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早期一般不易发现,往往发展到水肿,患者才去就诊。也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可加重尿蛋白的症状。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时,就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就会造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早期主要用西药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消肿、利尿、降低尿蛋白。还包括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适当控制蛋白质的摄入等基础治疗。有些患者对激素类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欠佳,可使用中药辨证治疗。也有些患者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往往要辅助使用中药缓解症状,提高药效。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主任医师表示,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通常会使用一些有益于补肾的药物辨证论治。如黄芪具有滋补肾气的作用,可以使用黄芪等中药组方滋养肾气,缓解水肿。
老人肾病综合征不宜用激素,中医用中药古方剂状况康复
病例:患者xxx,男,69岁,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就医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医生建议应激素类西药治疗,但患者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且早年用激素出现不良反应,于是,拒绝了激素治疗,转向中医治疗。
2004年8月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某医院中医专家门诊就医,检查结果显示,24小时定量尿蛋白5.6g,血浆白蛋白、血脂、血压及肾功能均正常。主要症状表现为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尿量减少,小便不利。心烦睡不着觉,口渴不想喝水。中医看舌苔,舌淡红苔少,脉细弱。中医辨证属于阴虚水停,中医治疗以滋阴利水为主,
中医以古药方“猪苓汤”, 作为基础方加减,组方药:猪苓、茯苓、滑石、丹参、冬瓜皮、泽泻、金银花、川牛膝、怀牛膝、酸枣仁、炙大黄、竹叶等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先开14剂。同时配合饮食营养调理,规律作息,避免劳累,适当运动。
服药半个月后二诊,患者自述小便量增多,水肿消退,症状均有改善,但感觉心烦、睡不着觉。中医在原方剂基础上加地骨皮、生地等中药,继续治疗半个月。三诊时水肿已经消退,尿量恢复正常,烦热消退,睡眠好转,复查24小时定量尿蛋白2.8g。守原方继续服药。
2005年4月,复查尿蛋白转阴,身体力气增加,精神良好,门诊随访15年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复发。
中药方剂为何能降蛋白治疗肾病综合征?
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患者来诊时,症见;水肿、小便不利,兼有心烦不寐,口渴不欲饮等阴虚内热的表现,中医以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猪苓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汉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该药方主要功能是治滋阴清热利水。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组方,治疗肾性水肿属阴虚内热的患者,效果良好。
猪苓汤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积水、肾结石、乳糜尿、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对水热互结伤阴的患者有效果。实验研究表明,猪苓汤对泌尿系统具有利尿、抗菌、改善肾脏局部炎症、改善肾功能、抑制肾结石形成等药理作用。
专家提醒:中医治疗应采取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调整药方药量,调理患者五脏功能,提高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有利于病情保持长期稳定。
中药调理如何降尿蛋白?
专家表示,中医上并没有“肾病”这个概念,中医所讲的“辩证施治”中的“证”与西医上症状的“症”也不尽相同,“证”指的是证型,而“症”以症状为主。西医的肾病,在中医上对应分为水肿病、尿血、淋证、虚劳、关格或隆闭等病证,中医主要是针对这些病证开取辨证处方。
肾病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大量尿蛋白,一旦尿蛋白得到了控制,肾功能损伤也会减缓甚至消失,从而避免尿毒症。西医上治疗尿蛋白,主要是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消除肾脏内部炎症因子,消炎降蛋白。而中医降蛋白,坚持“辨证论治”和“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辨别病理、结合药性与现代药理,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区别用药。
中医学上,用来降蛋白的中草药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尿蛋白类型,分为:(1)毒邪内侵型尿蛋白: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2)瘀血内停型尿蛋白:应采用活血类中药,如丹参、益母草、川芎、刘寄奴等;(3)瘀阻肾络型尿蛋白:用通经活络中药,如地龙、僵蚕、全蝎、娱蚁、水蛭、蝉蜕、穿山甲等;(4)风湿阻络型尿蛋白:采用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青风藤等;(5)湿邪内扰型尿蛋白:用薏苡仁、玉米须、土茯苓等;(6)气血阴阳亏型尿蛋白:虚者需要用冬虫夏草、黄芪、龟甲、山药等。
借助于中药的调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内部的炎症反应,解毒泄浊,从而改善肾脏微循环,并减轻肾脏缺血缺氧的状态,达到纠正肾性贫血、抗肾脏纤维化等目的。另一方面还能增加肾小球的有效灌注量,降低肾小球内压,延缓、控制肾小球的硬化进程。
365养生网倾力打造互联网健康养生平台。
每日持续更新报道养生知识,是最及时权威的养生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